我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小学都没有读完的他,却长期担任过村生产队长、小队组长。这么多年来,父亲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,也没有受过太多的荣誉表彰,但他却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。
那个年代,父亲兄弟姐妹众多,为了营生,很小就跟着爷爷,推着独轮车到很远的地方换地瓜干。十四岁时就只身一人,去外地卖豆腐赚钱。父亲说,那个时候也不觉得苦、觉得累,只要能替爷爷奶奶减轻点负担、让兄弟姊妹不挨饿,心里就很踏实。从中,我看到了不怕苦、不怕累的优良品质,看到了“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”的范儿,这不正是当下争做新时代合格党员必须具备的素养和品格吗?
干村民小组长时,父亲最主要的工作就是“分地”,谁家添了人口,保准第一时间给人家分口粮地;谁家有人去世了,也会严格按规定收回耕地。父亲常说,“分地”看似小事,但如果处理不好,就会引发大矛盾,让工作陷入被动。父亲带领的小队是村里八个小队里,唯一没有发生过“分地”纠纷的小队。后来,我问父亲他是怎样做到如此“完美”的。他说,秘诀就是一个,“公”字。虽然,现在父亲不当小组长了,但是村里有时候遇到诸如“分地”纠纷这样的麻烦事,总是会喊着他一起去处理,最终都能“完美收场”。
身为一名党员,又是组工干部的我,从中收获很大、感触很深。每每工作中遇到一些坎儿,处理事情不顺利时,我总会下意识地反思自己,有没有做到公平、公正?是不是掺有私心杂念?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,“理国要道,在于公平正直。”“公”字是我们党员干部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始终坚持的不变原则。
父亲总是地里来,坡里去,不曾有太多的休息时间,留给我的只有干瘦而又结实的背影。特别是农活忙、天气冷的时候,他的手总是裂出一道道不时流出新鲜血液的口子,让人看了都能感到疼。每当这个时候,父亲总是拿一些胶布之类的东西,缠上好几圈,接着干活。多年的操劳,让父亲有一双长满老茧的手,虽然看着粗糙,却能把活儿干细、干精。因为,他干活从不投机取巧,他说那样心里踏实。年轻的时候,他学过瓦工,是一名心灵手巧的泥瓦匠。垒墙的时候,一锤子下去,打出的石头总能大小合适、分毫不差。十里八村,要是谁家盖房修屋、垒墙建圈,总是会喊他去帮忙。以前,我总是在琢磨,为啥父亲就能把瓦工活做到如此精致?得到四邻八舍的一致认可呢?现在想来,这不正是他拥有如今全社会大力培育弘扬的工匠精神吗?我想,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,需要更多这样朴素的“工匠精神”。
“总是向你索取,却不曾说谢谢你;直到长大以后,才懂得你不容易”。他,就是父亲,更是榜样。从他的身上,我学到了艰苦朴素、责任担当、公平公正、精益求精……让我从年少无知到略有所知,再到成家立业、为人父母。一根根白发,一道道皱纹,我长大了,父亲却在慢慢变老。时光时光慢些吧,我希望父亲永远做指引我前进的灯塔。(尹立成:博山区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科科长)